2025年10月31日,清华大学老科协科普演讲团周武研究员走进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,为四年级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题为“天上的星星参‘北斗’”的科普讲座。该讲座是海淀区关工委“老科技专家进校园”科普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,旨在进一步提升海淀区青少年科学素养,积极储备科技创新后备力量。

活动伊始,周老师以一个引人深思的提问点燃了全场的好奇心:“同学们,今天讲座标题中的‘北斗’二字,为什么特意加上了引号呢?”,由此,同学们的目光被引向了浩渺星空与现代科技的交汇处。周武研究员从夜空中常见的北斗七星讲起,娓娓道来人类如何从依靠星辰、无线电波,逐步发展到借助卫星实现精准导航的历程。她指出,标题中加上引号的“北斗”,特指中国自主研制建设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。这不仅是一个名称,更象征着中国从仰望星空到亲手打造“中国星座”的奋斗之路。周老师通过一张“银河号”货轮的图片,带出了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。1993年,因美国关闭GPS服务,中国“银河号”在公海漂泊33天,被迫接受无理检查。“高技术是要不来、求不来、买不来的!”,周老师引用科学家的发言强调,正是这样的“卡脖子”经历,坚定了中国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决心。她从“两弹一星”元勋陈芳允院士提出的“双星定位”理论讲起,回顾了北斗系统从零起步的破冰历程。
周老师借助生动的图表,为同学们展示了北斗系统“三步走”的发展战略。她特别提到曾被国外封锁的核心技术——星载原子钟,“1纳秒的误差会导致30厘米的定位偏差”。当屏幕上显示中国自主研发的原子钟已达到“300万年误差仅1秒”的顶尖精度时,报告厅内掌声雷动。周老师深情说道,北斗系统的成功,离不开400多个单位、超过30万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集智攻关,是中国科技走向自主创新的重要标志。
互动环节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同学们踊跃提问,充满奇思妙想:“我们能驾驶飞船,用北斗导航去天王星吗?”。周老师结合中国“鹊桥”中继星与 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等计划,回应了孩子们的想象,并鼓励道:今天的北斗能指引我们环顾全球,而未来的“深空北斗”,或许正等待着你们去创造,为人类导航至天王星、乃至更遥远的宇宙边疆!

最后,周武研究员指出:从“银河”之困到“北斗”之光,我们依靠的是永不放弃的“北斗精神”。希望同学们不仅读懂天上的北斗,更将这份自主创新、坚韧不拔的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在未来为祖国探索更辽阔的星辰大海!”
本次讲座不仅是一堂生动的航天科普课,也是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,在孩子们心中悄然埋下了科学探索与家国情怀的种子,激励着新时代少年勇敢迈向未来的星空。
投稿:清华大学老科、北京市八一学校小学部
2025年11月2日
老科协办公室:010-62783980
地 址:北京 清华大学 照澜院